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江南娱乐传媒官网 > 新闻动态 > 1925年,国民政府会议上,汪精卫塞纸条给廖仲恺:有人将对你不利

新闻动态

1925年,国民政府会议上,汪精卫塞纸条给廖仲恺:有人将对你不利

发布日期:2025-05-22 09:16    点击次数:161

1925年,国民政府会议上,汪精卫塞纸条给廖仲恺:有人将对你不利

1924年1月20日,广州成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廖仲恺荣幸地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大会主席团的一员。

在此次大会的进程中,廖仲恺始终秉持国共合作的坚定信念与反帝反封建的坚定立场,为会议的圆满落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他荣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及工人部部长的重要职位。

廖仲恺,作为首次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他不仅公然表示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全力支持,更在实际行动中不遗余力地提供援助。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三大政策,是这一方针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定贯彻者。

他认为:

若欲国家实现繁荣昌盛,则务必确保国民党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得以切实贯彻,方能成效显著。因此,三民主义实则乃救国主义的代名词。

得益于廖仲恺的鼎力支持,工农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这一举措也使得身为国民党党员的廖仲恺,赢得了共产党党员的广泛尊敬。

正因如此,国民党右翼势力甚至臆断廖仲恺为共产党员的隐蔽成员。

面对国民党右派掌控党权、破坏国共联合的努力,廖仲恺无疑成为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们残酷无情的打压与报复。

1925年8月,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之上,汪精卫悄然递给廖仲恺一张纸条,密嘱其务必谨慎,缘由是他听闻有人图谋对他不利。

左派核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疾病在北京与世长辞,此举瞬间令国民党内部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与慌张。

究竟谁能将国民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这一议题已演变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在国民党元老们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廖仲恺始终坚定地捍卫着联俄、联共以及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共两党的团结,坚守国民党的革命航向。

这亦使廖仲恺成为国民党右翼势力着力打击与应对的左翼派别中的关键人物。

此时此刻,国民党内另一位颇具实权的汪精卫,亦因主张与苏俄携手,被视作左翼人士。然而,其立场摇摆不定,这一点在他日后的生涯中将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些都留待以后细说。

面对充斥于各个角落的流言蜚语,廖仲恺毅然对国民党右派的阴谋进行猛烈抨击,并公开发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严厉指责其破坏革命的卑劣企图。

本文对国民党老右派的触动极深,仿佛当众掴了他们数十记响亮的耳光,将他们丑恶的面目公之于众,使得他们在对廖仲恺怀恨在心之际,亦在琢磨如何封堵廖仲恺之口。

有一部分人坚信,唯有铲除廖仲恺,方能平息心中那浓重的仇恨。

国民会议

1925年8月,关于国民党右派意图暗杀廖仲恺的传闻风起云涌,然而廖仲恺却对此置若罔闻,仍旧坚守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

孙中山先生离世之后,廖仲恺便成为接替孙中山遗志的三大领袖之一,与之并列的还有汪精卫与胡汉民。

廖仲恺与他们两位迥异,他倾注心血之处不在权力的争夺,而在于推动中国的革命事业。

在同月十八日,国民政府紧急召开了一次特殊会议。当时,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悄然递给廖仲恺一张纸条,密语提醒他有人意图加害于他,叮嘱他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不测。

廖仲恺见纸条即表态:

为国家、为党的事业献身,乃革命者素有的夙愿,何需有所顾虑!

遭遇挫折的汪精卫心情沮丧,无言以对。然而,他并非真心为廖仲恺忧虑,亦非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善意提醒,他更多的是忧虑廖仲恺一旦遭遇不测,自己将无力应对胡汉民,从而无法夺取至高无上的权力。

被刺身亡

国民大会落幕次日,又有消息传至廖仲恺耳中,内容更为确切,敦促他务必谨慎行事。

廖仲恺仍无畏,愤慨言。

在当前国家多灾多难之际,个人生死早已抛诸脑后,然而日思夜想难以释怀的,乃是那尚未解决的罢工运动与统一广东两大问题!

夜幕低垂,廖仲恺再度投身于为黄埔军校筹集经费及其他事务的忙碌之中,直至深夜方才踏上了归途。

1925年8月20日清晨,廖仲恺及其夫人何香凝同乘一辆轿车前往党部参加会议。然而,抵达党部门口之际,不幸遭受刺杀,当场遇难。

国民政府迅速成立廖案调查委员会,致力于追溯此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过深入调查,最终揭露了这起暗杀事件系国民党右派势力集团一手策划。

出手收买凶手的,正是胡汉民的胞弟胡毅生以及他的密友朱卓文、梁鸿楷等一众同谋。

案件发生后,胡毅生与朱卓文因恐惧罪责而潜逃,国民政府随即对胡汉民的兄长胡清瑞等人实施逮捕,并解除了梁鸿楷的第一军军长职务。

胡汉民,虽与其事脱不了干系,亦不得已于广州告别,而国民党右派势力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势力即将在中原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动荡。

参考文献包括《廖仲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以及《廖仲恺集》等。